6
~
9
題。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馀家,立為吳太伯。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
大凡從太伯至壽夢十九世。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次曰季札。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于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dāng)國。王諸樊元,諸樊已除喪,讓位季札。季札謝曰:“
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
能守節(jié)矣’
。君義嗣,誰敢
吳人固立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舍之。
十三,王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傳以次,必致國于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札之義,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至焉。吳使季札出聘①
。季札之初使,北過
季子曰:“
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
十七,王余祭卒,弟余昧立。四,王余昧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讓,逃去。于是吳人曰:“
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余昧后立。今卒,其子當(dāng)代。”
乃立王余昧之子僚為王。公子光者,王諸樊之子也。常以為吾父兄弟四人,當(dāng)傳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國,光父先立;即不傳季子,光當(dāng)立。陰納賢士,欲以襲王僚。
王僚十三,吳欲因楚喪而伐之,以兵圍楚,使季札于晉,以觀諸侯之變。楚發(fā)兵絕吳兵后,吳兵不得還。于是吳公子光使專諸刺弒王僚,公子光竟代立為王,是為吳王闔廬。季子至,曰:“
茍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
復(fù)命,哭僚墓,復(fù)位而待。
(選自《史記•
吳太伯世家》,有刪節(jié))【注釋】①
聘:古代諸侯國之間派使者相問的一種禮節(jié)。
6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
義:意動用法,以……
為義
B
.君義嗣,誰敢干君
干:觸犯、冒犯
C
.徐君已死,尚誰予乎?
予:給予
D
.公子光竟代立為王
竟:竟然
7
.下列各項句中加點(diǎn)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3
分)
A
.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 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
B.
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 曹宣公之卒也
C.
有命授弟馀祭,欲傳以次 必致國于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
D.
從而歸之千馀家 復(fù)命,哭僚墓,復(fù)位而待
8
.司馬遷在敘事時暗含褒獎季札之意,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具體內(nèi)容。(3
分)
9.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
分)
(1
)吳人固立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舍之。(3
分)
(2
)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3
分)
(3
)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4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6
.D
,“
竟”
,最終。
7
.C
8
.參考答案:屢次禮讓王位,堅守仁義(1
分);掛劍徐君冢樹,誠實(shí)守信不欺心(1
分):對公子光弒王僚自立為王一事,識大體、顧大局。(1
分)。
9
.(1
)吳國人堅持要立季札,季札拋棄了家室財產(chǎn)去耕田,吳國人才放棄了這個打算。(“
固”“
舍”
各1
分,句意1
分)
(2
)我當(dāng)初心里已經(jīng)答應(yīng)(把劍送給他)了,怎么能因?yàn)?st1:personname productid="徐" w:st="on">徐君死了而違背自己的本心(心意、諾言)呢。“
許”1
分,“
背”1
分,反問句式1
分)
(3
)我敢怨責(zé)誰呢?我只有哀悼死者,事奉生者,來對待(等待)天命安排。(賓語前置1
分;“
死、生”
詞性1
分,“
事”1
分;句意1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354729.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