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安一中 左海芳
近幾年來,旨在教會學生會學習、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學法指導的研究和實踐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門課題。這一課題的提出和研究,不僅對當前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實施素質教育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培養(yǎng)未來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人才、促進科教興國具有歷史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高速發(fā)展,數學的應用越來越廣,地位越來越高,作用越來越大。不僅如此,數學教育的實踐和歷史還表明,數學作為一種文化,對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響。因此,提高基礎教育中的數學教學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數學教學中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現象和做法時有發(fā)生,為此更新數學教學思想、完善數學教學方法就顯得更加迫切。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學法指導,正是改革數學教學的一個突破口。
全面推進數學素質教育,使學生成為積極的探索者、思考者,必須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抓好學生數學學習中的“眼、耳、口、手、心”。
數學學習中的“眼”
眼到:就是在聽講的同時看課本和板書,觀察要有條理(按先后、空間、結構、特征),有深度(既注意外顯特性,又注意隱蔽特性,既注意意料之中的事,又注意意外情況的發(fā)生)。對于觀察既要有分析又要有比較。要善于發(fā)現事物的細微差別和共同特征,使觀察有一定深度。同時要對觀察結果進行記錄,及時整理,以便得出規(guī)律。
現代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要求人們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皶䦟W”的基礎當是會“眼”讀,包括:
1.1看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材料,它是數學課程教材編制專家在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學質量、數學學科特點等眾多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的,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讀教材包括課前、課堂、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前讀教材屬于了解教材內容,發(fā)現疑難問題;課堂讀教材則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掌握有關知識點;課后讀教材是對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深化和拓展,達到對教材內容的全面、系統(tǒng)的理解和掌握。
1.2看書刊 除讀教材外,學生應廣泛閱讀課外讀物,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學生數學課外閱讀系列”叢書、《中學生數學》雜志等。即如讀報也不僅能使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也能使學生關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數學,捕捉身邊的數學信息,體會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研究的動態(tài)。然而,與各種各樣的復習資料、習題集相比,滲透現代科技的高質量的數學課外讀物實在太少了。
數學學習中的“看”,不同于讀小說書,常需紙筆演算推理來“架橋鋪路”,還需大腦建起靈活的語言轉化機制。
數學學習中的“耳”
耳到:就是專心聽講,聽老師如何講授,如何分析問題,如何歸納總結,另外,還要認真聽同學們的答問,看它是否對自己有所啟發(fā)。聽老師對每節(jié)課的學習要求;聽知識引入及知識的形成過程;聽懂重點、難點剖析(尤其是預習中的疑點);聽例題解法的思路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聽好每節(jié)課的小結.
數學學習中的“耳”,主要指聽課,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系統(tǒng)學習知識的基本方法。聽課不僅指聽老師上課,而且包括聽同學的發(fā)言。
2.1 聽老師上課 聽老師上課主要是聽老師上課的思路,即發(fā)現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的思維過程。既要聽老師講解、分析、發(fā)揮時的每一句話,更要抓住重點,聽好關鍵性的步驟,概括性的敘述。特別是自己讀教材時發(fā)現或產生的疑難問題。
2.2 聽同學發(fā)言 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不僅是聽老師上課,也包括聽同學的發(fā)言。同學間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鳴。從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學學習數學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加之老師適時的點撥和評價,有利于自己開闊思路、激發(fā)思考、澄清思維、引起反思。學會傾聽老師和同學的意見,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發(fā)展學生良好的個性,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增強群體凝聚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678823.html
相關閱讀:深化數學教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