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維升
精讀是基礎,精讀是前提。精讀,是對重要文章或重要書籍進行認真感知仔細揣摩,逐詞逐句深入鉆研,進而對重要語句、重點章節(jié)達到透徹理解的一種閱讀方式。精讀要字斟句酌,反復咀嚼,精讀要開放想象,深入思考。
探聽河上的春信,當“關心石上的苔痕,關心敗草里的花鮮,關心這水流的緩急,關心水草的滋長,關心天上的云霧,關心新來的鳥語。”這些不但對于觀覽有用,也是研究自然的法門。
??摘自葉圣陶《文章例話》語
一、比較替換,錘煉語言
比較,有利于體會詞語間的細微區(qū)別,有利于錘煉語言,增強語感。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個語言使用規(guī)范準確的例子。教師應引導學生比較詞句在表達方面的異同,感受不同的表達效果,透過文字體會作者情懷。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敝小皳瘟ⅰ币辉~的品味。
師:同學們“撐立”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撐立”含有站立、直立、挺立的意思。
生:“撐立”還有屹立的意思
師:那“撐立”能不能換成“站立、直立、挺立”或“屹立”呢?請同學們把這些詞換入句子讀一讀,聯系上下文琢磨琢磨。
生:不能,“站立、直立、挺立”都有硬而直地站立的意思能表現單個單薄的物體,但不能把青海高原那株柳“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樹葉覆蓋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樹干和樹枝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實而堅硬。……”這種高大、偉岸、頂天立地的氣勢表現出來。
生:“挺立”是含有堅強地直立的意思,但和“撐立”相比不能體現青海高原那株柳在嚴酷的寒冷、持續(xù)的干旱、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如此惡劣環(huán)境下生存的艱辛和不易,“撐立”讓人感覺是經過磨練的。
生:“撐立”讓人感覺它有壓力更有向上的頑強的勁力,它是“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薄耙倭ⅰ辈荒芡耆憩F它的頑強與命運抗爭。
生:“撐立”更能表現這株柳憑著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的精神,經受住了高原上一次又一次的殘酷摧毀,終于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師:同學們,今天你們可真了不起,你們不僅讀懂了“撐立”,更讀懂了一棵樹,讀懂了一種精神,當然也讀懂了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老師希望這棵柳樹的精神永遠佇立在每個同學的心中。
二、抓住標點,品味語言
標點符號是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作用往往不止表示停頓和語氣,其中包含的信息實際上遠遠超出了標點自身的范疇。在標點的使用上,魯迅先生是一個杰出的代表。憑借他敏銳的語言感受力和獨特的語言表現力,在他的文章中早已將標點符號的語言表達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破譯標點,無疑能讓我們更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
請看《理想的風箏》:
1、倘若不幸他已經離開了我們……不,他不會的。
這句話中省略號表示?(思維斷斷續(xù)續(xù);這里省略號充分表現出作者一種矛盾心理,因為作者寫作此文時,劉老師至少是“年過半百”再加“30多年”,至少80多歲,人生七十古來稀,劉老師是否健在真的難說。但是作者情感上不能接受劉老師離開我們的可能,所以這里的省略號充分表現出作者對劉老師的感激、懷念,永遠銘記,不愿其離去的矛盾心理和復雜感情。)
2、劉老師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這句話中的省略號表示?(思念不絕。這里的省略號充分表露出作者對劉老師深深地思念之情。)
課文中能咀嚼的不只是省略號,有時一個感嘆號甚至一個句號都有其獨特的用法及含義,關鍵是要把握和理解文字,以及理解作者的意圖。
三、品味細節(jié),咀嚼文字
細節(jié),就是細微末節(jié),它是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的最小單位。好文章能動人肺腑,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功不可沒。賀知章“笑問客從何處來”綜合運用情態(tài)細節(jié)和語言細節(jié),在一“笑”一“問”之間,把老歸故里人不識的凄涼生動地再現在讀者面前。細節(jié)的魅力令人嘆服,正所謂“雖是微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細節(jié)描寫對刻畫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有著無與倫比的作用。教學中,我們要抓住課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咀嚼品味。
學習《理想的風箏》:用心讀第8-9自然段,找出劉老師放風箏時的感人細節(jié),抓住關鍵詞,體會劉老師是個怎樣的人,請在關鍵字詞句旁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會。
第8自然段:通過“各式各樣”、“長達丈余”、“精妙”、“決不肯”、“總是”、“喊聲起”、“不斷拉動”、“便抖起翅膀”等可見劉老師放風箏動作嫻熟,說明他經常和學生放風箏,當然也少不了經常做風箏,只有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人才會生活得如此詩意,更何況這是一個殘疾人,自己快樂,帶給別人快樂,這是多么可貴呀!
第九自然段出示句子:他(笑)著,(叫)著,(拄)著拐杖,(蹦跳)著去追趕線端,(喊)著:“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
這些細微的動作描寫,寫出了劉老師敢于挑戰(zhàn),不自卑,不向命運低頭,言傳身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著學生,要做一個樂觀的人,要做生活的強者,要奏響生命的最強音: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教學時,我們就應組織學生反復朗讀這些細節(jié),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悟到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感受到他自強不息、身殘志堅的品質。
教學中,我們應依據課標要求和課文特點,引導學生品析課文的細節(jié)描寫,真正實現與文本的對話。
四、課堂留白,有讀有寫
課堂留白,不是空白,它是動靜的諧和,是張弛的結合。正如中國畫的留白所顯示的美一樣,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有效手段。留白作為一種教學藝術,要求教師教學以“不全”求“全”,于有限中追求無限,力求突破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給人一種余音繚繞,回味無窮之感。
教學《煙臺的!,教師根據課文結構相同的特點,重點精講“冬日煙臺!边@一段時,要求學生自由讀課文并思考:1找:描寫生動的句子;2思:煙臺海和人的特點;3悟:詞句中作者的感情。其他“春日”“夏日”“秋日”三部分,也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領會文章的內容、感情,揣摩作者遣詞造句和構段的方法。這樣操作,在教學中由“扶”??“半放”??“放”的一種留白,正是咬文嚼字的過程。
在《草原》中“這種境界,即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即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弊髡邽槭裁炊@嘆?這首奇麗的小詩又該怎樣寫呢?這些給了我們想象的空間?勺寣W生自己去讀,去體會,然后寫一寫這首奇麗的小詩。
課堂留白,是教學的藝術,是咬文嚼字的策略,我們應嘗試。
五、巧抓聯系,品析語言
事物之間往往有多種聯系,或相通、或相似、或相對、或相關……,正如由高山想到流水,由紅花想到綠葉,由春蠶想到蠟燭,由明月想到故鄉(xiāng)……。我們教學語文,就應抓住事物間的內在聯系,激活學生思維,
一位教師教《白楊》時,一生提出一個問題:“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這么高大,難道就沒有彎的、斜的、矮的嗎?”
教師沒有直接做出判斷,而是舉了一個例子,讓學生領悟文中白楊樹高大挺直的特點。
師:“你們知道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是一個怎樣的民族?”
生:“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勤勞、勇敢的民族!
師:“對,說得很好。但是在我們的民族中也有敗類:如叛徒、走狗、賣國賊,由于這些敗類,就能否認我們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嗎?”
生:“決不能!”
師:“那么剛才的這個問題大家能理解了嗎?”
此教學片段,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聯系中華民族的特點,引導學生理解了白楊樹高大挺直的特點。教師抓住事物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觸類旁通,由此及彼地進行聯想,這是咀嚼品析語言的一種策略。
六、依托文本,再造想象
想象,往往孕育著創(chuàng)造的嫩芽。要開發(fā)兒童潛能,發(fā)展想象力是一把金鑰匙。兒童愛想象,愛幻想。在孩子心中,一切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都是可以和自己對話的,在他們心中,想象的就是真實的,美好的幻想可以變成現實。我們在品詞析句時就要依托文本,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再創(chuàng)造。
請看《清平樂?村居》的教學片段:
生: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我仿佛聽到媼夸贊翁說:“老頭子,你一生都是我們家的頂梁柱,現在好了,三個兒子多能干!”翁對媼說:“老婆子,你才能干呢,給我生了三個兒子!
生: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我仿佛聽到媼對翁說:“孩子他爹,你把三個兒子教育的真好,老大那么勤勞,老二也會幫我們分擔家務了,老三也不淘氣,三個孩子都有出息了,咱們可以安享晚年了!
師:就這樣,老兩口聊啊聊,這讓我想起了一首歌: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走到以后,坐著搖椅滿滿聊……此情此景可以凝聚成一個字,那就是??
生:媚。
師:不僅她媚,他也媚,這就叫??
生:相媚好。
師:這是怎樣一個“醉”呀,因媚而醉!
多么精彩的教學片斷啊,學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品析了“媚”、“相媚好”,這就是真正的品味語言。
語文教材許多地方有供學生想象的空間,合情合理的想象,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詞句的內涵,增添語文課的情趣,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修養(yǎng)。
七、體驗生活,咀嚼詞語
學習語言文字,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對語言文字描述的情境進行生活體驗,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共振。
《珍珠鳥》一文中有這樣一句:“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教師教學時進行了如下的移情體驗:
師:請同學們仔細讀讀這句話,想想珍珠鳥為什么“啄”我兩下。
生:珍珠鳥啄我兩下是表示親熱。
生:珍珠鳥啄我兩下是表示友好。
生:珍珠鳥啄我兩下說明它相信我不會傷害它,對我十分親熱。
生:珍珠鳥啄我兩下是因為我很喜歡它,它也非常喜歡我。
師:你們能換一個字表達這種友好的情誼嗎?
生:親。
生:吻。
師:你們生活中有過這樣的事嗎?
生:我家有一只小狗,我們是好朋友,每次放學回家它見到我總要舔舔我或者咬咬我的褲子、鞋子。它是在與我親熱。
生:我家有一只小貓,總喜歡舔我的手,在我身上蹭來蹭去的。
教師抓住一個“啄”字,讓學生由表及里、由課堂到課外加以體會。不僅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貼切,表情達意的準確,而且讓學生領悟到了珍珠鳥對“我”的信賴、友好。同時還能感受到譴詞造句咀嚼語言的重要。
作者:丁維升
精讀是基礎,精讀是前提。精讀,是對重要文章或重要書籍進行認真感知仔細揣摩,逐詞逐句深入鉆研,進而對重要語句、重點章節(jié)達到透徹理解的一種閱讀方式。精讀要字斟句酌,反復咀嚼,精讀要開放想象,深入思考。
探聽河上的春信,當“關心石上的苔痕,關心敗草里的花鮮,關心這水流的緩急,關心水草的滋長,關心天上的云霧,關心新來的鳥語!边@些不但對于觀覽有用,也是研究自然的法門。
??摘自葉圣陶《文章例話》語
一、比較替換,錘煉語言
比較,有利于體會詞語間的細微區(qū)別,有利于錘煉語言,增強語感。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個語言使用規(guī)范準確的例子。教師應引導學生比較詞句在表達方面的異同,感受不同的表達效果,透過文字體會作者情懷。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中“撐立”一詞的品味。
師:同學們“撐立”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撐立”含有站立、直立、挺立的意思。
生:“撐立”還有屹立的意思
師:那“撐立”能不能換成“站立、直立、挺立”或“屹立”呢?請同學們把這些詞換入句子讀一讀,聯系上下文琢磨琢磨。
生:不能,“站立、直立、挺立”都有硬而直地站立的意思能表現單個單薄的物體,但不能把青海高原那株柳“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樹葉覆蓋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樹干和樹枝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實而堅硬。……”這種高大、偉岸、頂天立地的氣勢表現出來。
生:“挺立”是含有堅強地直立的意思,但和“撐立”相比不能體現青海高原那株柳在嚴酷的寒冷、持續(xù)的干旱、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如此惡劣環(huán)境下生存的艱辛和不易,“撐立”讓人感覺是經過磨練的。
生:“撐立”讓人感覺它有壓力更有向上的頑強的勁力,它是“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薄耙倭ⅰ辈荒芡耆憩F它的頑強與命運抗爭。
生:“撐立”更能表現這株柳憑著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的精神,經受住了高原上一次又一次的殘酷摧毀,終于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師:同學們,今天你們可真了不起,你們不僅讀懂了“撐立”,更讀懂了一棵樹,讀懂了一種精神,當然也讀懂了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老師希望這棵柳樹的精神永遠佇立在每個同學的心中。
二、抓住標點,品味語言
標點符號是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作用往往不止表示停頓和語氣,其中包含的信息實際上遠遠超出了標點自身的范疇。在標點的使用上,魯迅先生是一個杰出的代表。憑借他敏銳的語言感受力和獨特的語言表現力,在他的文章中早已將標點符號的語言表達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破譯標點,無疑能讓我們更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
請看《理想的風箏》:
1、倘若不幸他已經離開了我們……不,他不會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735294.html
相關閱讀: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語文課堂應該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