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會彬
現(xiàn)在,全國上下都在推行學案教學。那么,如何讓學案教學更適合我們新鄭市的實際呢?我下面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什么是學案?“百度百科”上這樣解釋:“指教師依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jīng)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薄皩W案是教師為指導學生編寫的講義,不是教師教案的濃縮!睂W案在提高教學效率和成績方面功不可沒,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關于學案的實踐和研究也很多。從橫向看,香港、臺灣也有類似的做法,香港稱之為“語文工作紙”,臺灣稱之為“國文學習單”,大家都在探索。從縱向的學術論文看,2011年知名的中學語文期刊上,有三篇關于學案的文章值得關注??第一篇是魏本亞教授的《語文“學案”教學實驗:特征、價值與反思》,發(fā)表于《高中語文教與學》2011年第7期;第二篇是吳雁馳的《“學案教學”利弊談》,發(fā)表于《語文學習》2011年7-8期合刊;第三篇是徐永峰老師的《學案,可以這樣用》,發(fā)表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1年第10期。另外,2011年6月17日的《中國教育報》也對學案教學進行了探討。
我認為,我們的語文學案教學在實際應用中出現(xiàn)了以下不良傾向:
其一,我們的新授課變成了講評課,文本的美也不復存在。很多老師的學案教學課變成了典型的講評課,教師的任務就是講評學生不懂的試題。高一高二一節(jié)節(jié)課千課一面,沒有個性,沒有創(chuàng)新,我們追求的教學藝術蕩然無存,語文課變成了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課堂。沒有誦讀,沒有語言的品味,沒有情感的熏陶,七寶樓臺被拆碎成片斷,一篇篇美文已經(jīng)被肢解成一道道直指考點的試題。功利化的學案損害了語文的教學藝術。
其二,導學案容量大,學生沒有時間做。我們新鄭的情況和鄭州不同,新鄭高中的情況又和初中、小學不同,鄭州市的中學和新鄭市的初中、小學沒有早晚自習,學生的自主時間較多,而我們新鄭的高中則多屬于寄宿制學校,學生沒有太多的自主時間。而導學案動輒三四十分鐘的題量,讓學生苦不堪言,他們沒有時間去做,只有應付。
其三,我們的新授課和專題復習課變得預設有余,生成不足。首先,由于課堂的所有問題已經(jīng)展示在學案上,而課堂又緊緊圍繞這些問題來展開,所以,我們的課堂總是按預設的道路前進,沒有臨時生成的激情和驚喜,課堂顯得非常機械。其次,由于學案事先被學生做完,有心的教師對學生的各種失誤已經(jīng)了然于胸,并已經(jīng)想好對策,這對一節(jié)講評課來說至關重要,但對一節(jié)新授課來說則未必是一件好事。在這樣的課堂上,已經(jīng)不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課前精心準備就足夠了;在這樣的課堂上,已經(jīng)不需要教師的步步點撥,依照考點找原因就行了。長此以往,教師的教學能力將會不進反退。
讓語文導學案符合我們自己的教學實際。我們也許可以這樣做。
其一,壓縮容量,留出空白。我認為,我們不一定非要把所有問題都寫到學案上,我們可以壓縮學案的容量,只把一些必不可少的非重點問題放在學案上。這樣做有兩個好處。首先,更符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我們新鄭不同于山東袞州一中等學校,我們高中生的自習時間非常少,六科或九科分下來,留給每一科的會更少。如果每一科的學案容量都很大,學生很難保質保量做完,一定會出現(xiàn)應付現(xiàn)象。我認為,學案應該能讓學生在15分鐘內做完,無論如何不能超過20分鐘。其次,既然很多重點探討的問題沒有出現(xiàn)在學案上,我們課堂上用足夠的時間去探討他們,這就讓我們的課堂去除了講評課的嫌疑,有了隨機生成的可能。
舉個例子。我在講《記敘文開頭》時,在學案上展示了兩個記敘文開頭??一個是開門見山的,一個是繞來繞去繞了一大圈才切入敘事的,學案問題是:“你更喜歡哪一個開頭?為什么?請修改你不喜歡的開頭。”學生都喜歡開門見山的開頭,但對另一個開頭修改時卻又一次繞來繞去不切入敘事。針對學生知道開門見山、不會用開門見山、沒有用開門見山意識的情況,我認真設計教學,分類解讀開門見山的種類。課堂上,我以學案的預習問題為引子,指出學生的失誤,帶領他們進入開門見山的深水區(qū),由中外名著中的例子歸納開門見山的種類,效果極好。
其二,學案問題不可試題化,要有語文味。山東省袞州一中的李平老師針對課堂沒有語文味的現(xiàn)象,認為原因之一是“導學案的問題設計有習題化、試題化傾向,只重結論沒有過程分析”。這個回答一語中的。學案上的問題應該是語文課堂上鮮活的問題,而不是標準化習題。以《觸龍說趙太后》為例,若對文章開頭設題,標準化試題會這樣問:“趙太后為什么不讓自己兒子去做人質?請結合文本分析之!边@樣的試題答案唯一,放在課堂上很枯燥。而李平老師課堂上的語文問題會這樣問:“結合背景,請設身處地地揣摩趙太后的內心痛楚,用第一人稱寫一段她的內心獨白!边@個問題很鮮活,形成了對文本的補白,在補白的過程中,學生一方面鍛煉了寫作能力,另一方面又理解了趙太后不讓兒子做人質的原因,還豐滿了趙太后這個人物形象?傊瑢W案要有語文味,就應盡量避免習題化傾向。
以上是我的粗淺看法,懇請批評指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795946.html
相關閱讀:《人的高貴在于靈魂》的十種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