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高中數學和諧課堂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數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傳統(tǒng)的高中數學課堂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往往把課堂當講堂,偏重于知識的灌輸,偏重于應試能力的訓練。教師長期處于主角地位,居高臨下,學生往往只能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默默地接受著教師灌輸的知識。久而久之,種種不和諧現(xiàn)象充斥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方法的不科學,教學過程的不合理,影響了學生全面、協(xié)調的發(fā)展,造成了課堂的不和諧。只有構建和諧、愉悅、高效的高中數學課堂,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進而推進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如何適應新課程的改革,克服課堂中的不和諧現(xiàn)象,是擺在高中數學教師面前的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一、師生及生生關系的和諧是構建高中數學和諧課堂的基礎

和諧數學課堂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師生關系是數學課堂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數學課堂教學的基礎。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師應把學生看作平等、獨立的個體,有尊嚴的人,要包容學生的缺點和錯誤,特別是對于那些“學困生”,不要戴“有色眼鏡”看待他們,不要對他們不理不問或動不動批評,而應多給予一些關懷和指導,多與他們進行一些心理和情感的交流,久而久之,教師的態(tài)度便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這類學生的行為準則和思想觀念,進而轉化為他們學習的動力。另外,在課堂上,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老夫子”式的教學模式,板起臉來自說自話,教師應注重運用各種方式與學生交流感情。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是構建高中數學和諧課堂的重要途徑。源于對數學互動教學真實化回歸的無限期望,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得到落實和凸現(xiàn),擺脫學生間“各自為戰(zhàn)”的學習方式,在學習活動中互相推動,從而共同提高學習效益。這既是“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也是學生能力發(fā)展的需要。設計多種多樣的互動形式,讓學生在互動中對話,將使學生真正覺得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為此,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互動學習小組開展自主學習。教師可以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互動中習得知識。對于那些基礎較差的學困生,當他們遇到難題時可以在課堂上和小組成員互相探討、共同研究,這樣即使不會的學生學到了知識,又給同學們提供了互相幫助的機會,進而增進了他們的友誼,促進和諧的生生關系的建立。

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相互和諧是構建高中數學和諧課堂的關鍵

在傳統(tǒng)的高中數學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過于依賴教材,對數學知識的講解基本是照抄照搬課本,絕大部分的時候都是教師表演,學生看戲。而且由于數學的學科特點,教學內容往往枯燥、機械,不像文科的課堂那樣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課堂氣氛沉悶,缺乏師生互動,不能形成和諧的“教”與“學”的關系,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能根據學科知識體系、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現(xiàn)代社會生活和科技發(fā)展的需要,主動地、合理地、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和策略,通過活化教材,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景。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探求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代之以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學習方法,打造多維立體的和諧課堂。教師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上,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如運用多媒體課件、制作教具等使教學內容更為直觀、形象,更加生動、鮮明,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另外,在新授課及習題評講過程中盡可能地設置一些障礙,制造懸念,讓學生在困境中思索,教師可適時提示點撥,使學生找到突破口,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使學生感到苦中有樂,逐步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并積極鼓勵學生,對學生取得的成績和微小的進步,哪怕是一句正確的回答,投以贊許的目光或報以會心的微笑,使學生找到“自信的源泉”,從而進一步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思維。

三、教學評價的和諧是構建高中數學和諧課堂的升華

高中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對高中數學教學以及每個高中學生數學學習具有直接的導向和診斷功能。教學評價事關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效果,直接影響到他們數學成績的好壞。合理的評價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反之,也可以挫傷他們的自信心,產生對立情緒,甚至對學習喪失興趣。因此,和諧的教學評價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筆者個人認為,教師在評價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公平公正原則。如果教師的評價摻雜了對學生的主觀印象,或對某些學生帶有偏見,或者評價不公正、公平,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反而會產生相反的結果,嚴重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2)鼓勵性原則。在做評價時,教師盡量正面表揚為主,即使要批評,也要把鼓勵和批評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在表揚時指出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評時又肯定其進步的一面。(3)交互評價原則。新課程評價體系應“以人為本”。首先要給學生參與評價的權利,在學生自評、互評的基礎上,教師也要采取多種評價方法,通過采用多種形式,多方面觀察和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數學中的美。如,簡潔美在數字符號、運算符號等數學符號上,在命題的表述和論證上,在數學的邏輯體系上都有所表現(xiàn)。在幾何圖形中更存在著大量的對稱美的例子,典型的如數學分型圖,利用幾何畫板可展示精美的數學圖形等。在教學過程中,我滲透美學教育,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賞心悅目的,陶冶學生性情,實現(xiàn)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

山西省河津中學 馬巖輝

本文來源:山西新聞網-發(fā)展導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934344.html

相關閱讀:高中數學教學中探究學習的應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