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活動主要在操作中完成,從線條的頂端開始,一顆挨著一顆,并且在線條上,給種子進行排隊。我把線條分別用三角形、花、正方形不能的記號來表示,以防止幼兒視覺錯亂找不到線條。在活動中操作,大多數(shù)幼兒能夠按照要求進行排隊操作。通過這個活動幫助幼兒感知物體的數(shù)量、形狀、空間位置等一些粗淺的知識,發(fā)展了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中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他們的發(fā)現(xiàn),當我問起幼兒:“每一對的長短都一樣長嗎?”幼兒馬上積極的回答:“不一樣長。”我又問:“為什么都是10顆,隊伍卻不一樣長呢?”有幼兒回答:“因為蠶豆扁扁的要大,所以它們的隊伍就排得最長。”小豪說:“黃豆圓圓的小,所以它們排得短了。”安琪接著說:“紅豆最小,所以排得最短了。”看來,孩子們通過自己操作,更直觀的發(fā)現(xiàn)了三種種子的不同。
這次活動由于考慮不周全,有一個不足之處就是材料的準備。我給每組孩子共同準備了一份操作材料,但孩子們不能很好的進行合作,再加上由于黃豆等種子容易到處亂滾,很多孩子排了半天也沒排好,花費了不少時間,就連集體討論時還在“鍥而不舍”地排著,影響了活動的效果。事后我想到,可以用KT板,上面壓上幾道凹槽來讓孩子們在上面給種子排隊,這樣種子就不會到處亂滾了。
活動意圖:現(xiàn)實生活中的轉動現(xiàn)象隨處可見,像風車的轉動,車輪的轉動,陀螺的轉動等,在我們成人看來是理應如此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卻深深吸引著我們的孩子,轉動的奧秘讓孩子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欲望,為了順應孩子的心理,我選擇了這一科學活動來幫助幼兒去探索發(fā)現(xiàn)并體驗轉動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對“轉動”這一科學現(xiàn)象的興趣,體驗轉動物體的樂趣。
2.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比較能力。
3.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轉動的許多有趣現(xiàn)象,初步感知轉動的原理,了解轉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
重難點分析:
重點:培養(yǎng)幼兒對“轉動”這一科學現(xiàn)象的興趣,體驗轉動物體的樂趣。
難點:引導幼兒初步了解轉動的原理
活動準備:
物質:師幼一起搜集可以轉動的物體,布置“轉動樂園”;課件(生活中的轉動物體給人們帶來的方便;人們利用轉動原理創(chuàng)造的新發(fā)明)發(fā)明獎若干;榨汁機一臺;蘋果塊若干。
知識:幼兒對風車、陀螺等轉動玩具很感興趣
活動方式:集體、個人活動相結合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引導:我知道小朋友們最愛玩游戲了,我們先玩“咪咪轉”的游戲吧,你可以自己,也可以兩個、三個人一起玩。
二、展開(一)引導幼兒探索轉動物體的方法
1.幼兒自由玩“轉動樂園”的玩具,并想辦法讓它轉動起來。
引導:剛才玩游戲的時候,我看到小朋友們的身體都轉起來了,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的物體也能轉動起來,接下來,我就帶大家到“轉動樂園”里玩一玩,看看你能不能把那里的物體轉動起來,一會兒,我就要問問:“你是用什么方法讓它轉動起來的?”
2.表述自己轉動物體的方法
引導:請小朋友們把轉動玩具送回家,輕輕回到座位上。
問:誰來給大家說一說你玩的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讓它轉動起來的?請小朋友把話說完整。
引導:請你來給大家演示一下吧!
3.教師小結:小朋友真會動腦筋,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讓轉動樂園里的物體轉動了起來。
(二)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轉動時的有趣現(xiàn)象
1.幼兒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導:請小朋友們再到轉動樂園里玩一次,請你仔細觀察,看看物體轉動的時候會有什么有趣的現(xiàn)象發(fā)生?
2.分享發(fā)現(xiàn)
問:在轉動物體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趣的現(xiàn)象?請你給大家
表演一下吧!
3.小結:因為物體轉動得非?,所以上面的花紋、縫隙都看不出來了。
(三)引導幼兒感知轉動的簡單原理
1.探索
引導:物體轉動起來的時候是什么樣子?請你來學一學。
問:你能用筆畫出來嗎?先請幼兒在黑板上畫圓,老師在黑板上補充,用箭頭指示運動方向。
請個別用胳膊來演示的小朋友上臺,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胳膊是圍繞什么轉動的?(肩膀)
演示傘的轉動,問:傘是圍繞什么轉動的?
三月三十日,我很幸運地在太倉市級教學研討活動中執(zhí)教了大班科學活動《風中故事》。在剛拿到活動內容《風中故事》時,風的神秘讓我有點無從著手,活動的目標該如何定位,內容如何設計。第一次試教心里很是忐忑。在交代操作要求時,我努力想讓自己交代的清楚些,但結果卻是我嘮嘮叨叨的一些話反而使自己對要求交代的不清,記錄表的設計很不合理,孩子們在實驗后的記錄有些無所適從,而第三環(huán)節(jié)感知風力大小與生活的關系的情景表演使活動更偏向于社會。
科學活動是嚴謹?shù),知識具有科學性,考慮到孩子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在領導耐心的指導下,我認真試教,調整教案,經(jīng)過反復比較、推敲、實驗,最終教案有了雛形;顒又薪o幼兒設計兩次操作,第一次操作簡單易行,很好的幫助了孩子梳理風力大小對不同物體的影響,第二次操要讓孩子的原有經(jīng)驗得到提升,在選取材料時,我也是通過了多次嘗試、反復比較和驗證的,最后確定了圓柱形的膠棒作為實驗的對象。通過用嘴吹來造風的實驗,最終得出一個結論:膠棒在豎直放、橫臥放、豎臥放三種不同擺放位置時,風力作用于膠棒使膠棒朝前動時所需風力的大小是不同的?紤]到結果的科學性,我們?yōu)槊课缓⒆庸潭z棒擺放的位子以及孩子開始起吹的部位,使實驗更嚴謹,有效的減少了不確定因素,孩子們對實驗很感興趣、積極性較高。
如何設計幼兒記錄表格呢,在試教時有了困惑,反復研討后,考慮到用兩次操作兩次記錄的方法。欠缺的是在做第二次膠棒實驗時,沒能在操作前先采取讓幼兒將猜想結果進行大膽想象和記錄,最后和實驗后記錄的結果進行比對,通過兩次記錄的比較,孩子更易接受,記憶更深刻。
王明珠老師主持了課后研討活動,大家熱烈的研討,提出了很多合理建議,讓我受益匪淺。通過今天和多次的試教,讓我對科學活動的組織有了更深的認識。
1、活動的目標制定
王明珠老師指出活動目標切忌太寬泛太空洞,而我的目標第一點的制定就犯了這個毛病,太寬泛了。每一個活動的開展要圍繞目標展開。追求活動過程設計的有效性,就是強調教師要有“目標意識”。以后對目標的制定要多思,在分析幼兒經(jīng)驗和活動價值的基礎上,明確本次活動要實現(xiàn)的目標,并用準確的語言加以表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er/469654.html
相關閱讀:同課異執(zhí)大班數(shù)學活動《認識10以內的單雙數(shù)》
讓孩子從小學會感恩??大班社會活動《我要感謝你》教后感
大班體育教案《好玩的輪胎》附反思
《我家是動物園》課后隨想
認識年月日活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