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國是一個禮儀國家,所以許多的家長從小都教育孩子要懂得謙讓,但是謙讓并不是指什么都可以去讓,這其中還需要把握一個度,如果孩子一味的去謙讓別人,反而覺的這樣的孩子缺少競爭意識,以下就讓我們來正確的理解下“爭”與“讓”的尺度吧!
不霸道也不忍讓
強與弱,都是孩子天生就有的性格。無論性格強與弱,都不是孩子的錯。關(guān)鍵是,強要強到什么份上,弱會弱到什么地步。調(diào)整好這個“度”,教給孩子適度的“爭”與“讓”,不僅懂得如何對別人“讓”,也要學(xué)會向他人“爭”,表達自己的想法,滿足自己的心愿。
爭與讓都需要勇氣
很多人認為:能夠向別的孩子提出分享要求的孩子是有勇氣的,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但其實敢“讓”也同樣是需要勇氣的,不是每個寶寶都能勇敢地把自己的東西和伙伴分享。一個開開心心和伙伴分享的孩子,他心里的想法一定是:“這是我的玩具,給小朋友玩一會兒,可以交換到更好玩的玩具,而且我的玩具過會兒還能再次回到我手里!敝挥挟(dāng)孩子內(nèi)心充滿了安全感,對未來狀況充滿信心時,才完全不擔(dān)心會失去,才會有勇氣謙讓。
謙讓不是簡單事
對于什么事情都從“我”出發(fā)的幼兒來說,“爭”似乎是本能,而“讓”則需要通過后天學(xué)習(xí)。謙讓是建立在對他人關(guān)心和體察的基礎(chǔ)上的,這種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思想的能力,稱為“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好的人,在社會交往中也更成功。爸爸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共情對象”,可以讓孩子先通過觀察爸爸媽媽,來學(xué)習(xí)感知他人情緒。當(dāng)寶寶理解了伙伴想分享玩具或食品是什么樣的心情時,才能主動做出適宜的謙讓行為。樂于分享和被分享,是達成爭與讓平衡的第一步。
爭什么?讓什么?
心理學(xué)家指出,孩子正確、健康的分享互動過程,并不是簡單的出讓和占有,而應(yīng)該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
2.在滿足自己愿望的基礎(chǔ)上,能夠理解對方的需求。
3.找到解決方案,并達成共贏。
在一個健康的互動過程中,孩子是不以壓抑自我需求為代價的,他和伙伴“爭”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體會到對方的情緒,愿意去滿足對方所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xié),“讓”出自己的利益,達到共贏的目標(biāo)。整個過程中,爭與讓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
總結(jié):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面對的是強吃弱的規(guī)則,如果自己一味的謙讓就很有可以在將來被社會所淘汰,所以家長不僅僅要教會孩子謙讓,同時也要讓孩子學(xué)會去爭取,在這中間父母要掌握好一個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464460.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