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課文解讀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褒禪山①亦謂之華山。唐浮圖②慧褒③始舍④于其址⑤,而卒⑥葬之;以故其后名⑦之曰“褒禪”。(褒禪山也叫華山。唐代和尚慧褒開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這里;因為這個緣故,從那以后人們稱這座山為“褒禪”。①褒禪山:在安徽含山縣北十五里,舊名華山,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寺院(即下文所說的慧空禪院)建筑宏偉,距院約200米,半山腰還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毀,寺院被拆除,現(xiàn)僅兩洞尚存。禪,梵語譯音“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種境界。后來泛指有關(guān)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禪師、禪子、坐禪、禪房、禪宗、禪林、禪杖等。②浮圖:梵語,即古代印度語,也寫作“浮屠”或“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這里指和尚;有時也指佛塔。③慧褒:唐代高僧。據(jù)記載,慧褒喜含山縣北山麓之勝,遂結(jié)廬其下,寒暑不出。④舍:用作動詞,意思是筑舍定居。⑤址:基址,指山腳。⑥卒:終,最后。⑦名:用作動詞,給……命名。)[文章開門見山,開頭緊扣題目記述褒禪山命名的由來。先說明褒禪山又叫華山,接著追述此山之所以命名為褒禪山,是因為唐朝有一個名叫慧褒的和尚,一開始住在華山之下,死后又葬在這里,所以叫做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①也。(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的弟子為了守墓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①廬冢:也作“廬墓”。古時為了表示孝順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后的服喪期間,為守護墳墓而蓋的屋舍,叫做“廬冢”。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廬,屋舍,一說這“廬”是慧褒生前住處。冢,zhǒn?,墳墓。)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①者,以其乃②華山之陽③名之也。(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而這樣稱呼它。①華山洞:南宋王象先《輿地紀勝》寫作“華陽洞”?凑南戮洌矐魅A陽洞。②乃:表示判斷,有“為”“是”的意思。③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面為陰。)[這兩句緊承上文,追溯了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之后,就把筆墨轉(zhuǎn)向眼前所見的慧空禪院,說明現(xiàn)在看到的慧空禪院,是“褒之廬!,即當年慧褒禪師的墳墓和他的弟子為守墓而蓋的房舍。再由“褒之廬冢”自然地引出本文記敘議論的第一個中心華山洞,并說明了華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來。]距洞百余步①,有碑仆道②,其文漫滅③,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塊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經(jīng)模糊不清,只有從它殘存的字還可以辨認出“花山”的名稱。①步:古書上有的說六尺為一步,有的說八尺是一步;近代以營造尺,即工程用的尺計算,五尺為一步,三百六十步為一里。這里的步,大概指腳走的步。②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仆,跌倒。③其文漫滅:碑文模糊、磨滅。文,指碑文。下文“獨其為文”的“文”指碑上殘存的文字。)今言①“華”如“華實”之“華”者,蓋②音謬③也。(現(xiàn)在把“華”念做“華實”的“華”,原來是讀音錯了。①言:說。②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有“大概”的意思。③謬:錯誤。這個句子說明“華”字的讀音。漢字最初只有“華”字,沒有“花”字,后來有了“花”字,“華”“花”分家,“華”才讀為huá。王安石根據(jù)碑文上的“花”字,認定“華山”仍應按古音讀huāshān,而不應讀huáshān。)[由洞引出本文記敘議論的第二個中心石碑,由石碑引出今人對山的名稱的誤讀!捌湮穆䴗纭币韵碌木渥,從字面上來看,是說由于年代久遠,字跡已經(jīng)模糊不清。其實,也是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識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表面看,似乎在糾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誤讀為“華實”之“華”的錯誤。而實際旨在為下文發(fā)表感想和議論張本。]

 

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作者概述了山中的景物:一座禪院,一個山洞,一塊仆碑。文章緊扣題目,以“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起頭,點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禪山”,以及這座山的另一個名稱“華山”。由這句的“褒禪山”一名引出褒禪山名稱由來,點出禪院。寫禪院,既證實褒禪山名稱由來,又引出“距其院東五里”的華山洞。寫華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緣由,為下文寫游華山洞作交待,其中寫華山洞命名緣由又與開頭一句照應。記仆碑文字,循名責實,辨“華山”誤讀,不僅回應開頭一句,證明褒禪山本名“華山”,亦即“花山”,也為后文的議論伏筆。記敘的景物由禪院到華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覽行蹤。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jié)尾,在內(nèi)容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

 

其①下平曠,有泉側(cè)出②,而記游③者甚眾,所謂前洞也。(華山下邊平坦空曠,有泉水從旁邊涌出,題字記游的人很多,這是人們所說的“前洞”。①其:指代華山。②側(cè)出,從旁邊涌出。③記游:指在洞壁上題詩文留念。)[前洞,“記游者甚眾”,但作者認為雖有美景而不險絕,不足以游,所以一筆帶過。雖然一筆帶過,但不是可有可無,而是與后洞形成對比,為后面的議論埋下伏筆。]由山以上①五六里,有穴窈然②,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順著山路而上走五六里,有個洞穴幽暗深遠,走進洞穴十分寒冷,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洞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人們叫它“后洞”。①由山以上:沿著山路向上行走。由,沿,順。以,連詞,同“而”。上,用作動詞,向上走。②窈然:深遠幽暗的樣子。窈,yǎo。)[此句點明后洞的特點:窈然、甚寒、深得不能窮盡。與前洞形成強烈反差。]余與四人擁火以入①,入之愈深,其進②愈難,而其見③愈奇。(我和同游的四個人拿著火把走進去,進洞越深,前進的道路越困難,然而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①擁火以入:拿著火把走進去。擁,持、拿。以,連詞,用法同“而”。②其進:同“所進”,前行的道路。③其見:同“所見”,見到的景致。又解,其進、其見,在句中作主語,“進”與“見”動詞活用作名詞,“其”復指“進”“見”。)有怠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②盡!彼炫c之俱出。(有松氣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將要燒完!庇谑歉麄円黄鹜顺龆磥。①怠:懈怠,怠惰,懶于前進。②且:將要。)[這幾句敘述游洞的經(jīng)過。先寫游洞的方式,“擁火以入”;再寫游洞的感受,“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最后敘述出洞的原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炫c之俱出”。文中“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行進的艱難與景物的美妙是一對矛盾,暗示了“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哲理。]蓋①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②,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大約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游洞的人來說,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洞壁的左右,來到這里題字記游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①蓋:發(fā)語詞,也有“大概”的意思。②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表示這樣的意思的“不能”往往跟數(shù)目多少或時間長短有關(guān)。)蓋其又深,則其至①又加②少矣。(大概洞更深,那么到達那里的人就更少了。①其至:同“所至”,到達的人!捌渲痢庇梅ㄍ衔摹捌溥M”“其見”,“至”也可看作動詞活用為名詞。②加:副詞,更。)[這是補敘游洞時所見。此句照應了前洞,“其下平曠”,因而“記游者眾”,而后洞雖然“入之愈深”,“其見愈奇”,但因為“其進愈難”,所以,“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②也。(正當決定從洞中退出的時候,我的體力還足夠繼續(xù)前進,火把也還足夠繼續(xù)照明。①方是時:正當這個時候。方,當、正在。是時,指決定從洞中退出的時候。②明:照明,這里用作動詞。)既其①出,則或咎②其③欲出者,而余亦悔其④隨之而不得極⑤夫⑥游之樂也。(我們出洞以后,便有人責怪那些要求退出來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隨從了他們,以至于不能盡情享受那游洞的樂趣。①其:代詞,我們。②咎:責怪。③其:那。④其:代詞,自己。⑤極:盡,這里有盡情享受的意思。⑥夫:代詞,那。)[寫自己的后悔。“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當時具備繼續(xù)游洞的條件,但因為盲目隨順了那個“怠而欲出者”,所以“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未能盡情地享受游洞的歡樂。在這里文章也有一個對比,其余的人只是責怪那個“怠而欲出者”,而王安石卻側(cè)重從自身尋找原因,因此才有下面的那些啟示后世的精辟議論。]

 

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jīng)過。作者先對華山洞作一簡介,華山洞分“前洞”和“后洞”,說明前洞與后洞迥然不同的環(huán)境特征,突出游前洞之易游人之眾與游后洞之難游人之少,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難的心理,為后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埋下伏筆。然后詳記游后洞的經(jīng)過!坝嗯c四人擁火以入”,點明了與人同游,這才有入洞以后諸人的不同反應。寫經(jīng)過時,對所見景象,只異常簡括地記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用連鎖句式說明入“深”、進“難”、見“奇”的遞進式因果關(guān)系,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jù)。隨著入洞之深而“其見愈奇”,本應乘興而入,尋幽訪勝,領(lǐng)略“奇”景,不料,卻中途退了出來。游洞的敘述至此結(jié)束。接著作者又補敘兩點。一是“蓋予所至……則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兩點補敘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據(jù)。寫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個“悔”字。

 

第一、二段是文章的第一部份,記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jīng)過,是記敘部分。從這部分我們可以看出這樣一條線索:由“其見愈奇”而產(chǎn)生“樂”;由“不得極夫游之樂”而產(chǎn)生“悔”,于是引發(fā)出下面的感慨議論。這部分的“敘”,處處為下文的“議”埋下伏筆,作好鋪墊。

 

     于是余有嘆①焉②。(對于這種情況,我有感慨了。①嘆:感慨。②焉:語氣助詞。)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①,以②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③也。(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時候,往往有心得,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刻而且全面。①得:心得、收獲。②以:因為,由于。③無不在:即“無不在其求思之中”的省略。沒有什么不在他們探究、思考的范圍之中,也就是“全面”的意思。)[第一句緊承上文寫自己的“嘆”,“嘆”是由“悔”引起的,也是“悔”的繼續(xù)。作者嘆什么呢?嘆古人無論觀察什么“往往有得”。古人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呢?那是因為他們“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作者贊嘆古人,顯然是為了鞭策自己,力求效法古人,每經(jīng)一事都必須深入“求思”而有所“得”,因此,緊接著對游華山洞一事進行反思,就其所見所感抒發(fā)了游洞之所得。作者反思之后有什么“得”呢?請看下文。]夫①夷以近②,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如果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那末到達的人就多;如果地勢險峻并且路程遠,那末到達的人就少。①夫:發(fā)語詞,無意義。②夷以近:路平而近。夷,平坦。以,連詞,同“而”。)[這一句對比說明,一般的人貪圖“夷以近”,害怕“險以遠”。]而世之奇?zhèn)、瑰怪①、非常之觀②,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③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但世上奇妙雄偉、瑰麗奇特、不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險阻僻遠,而且是很少有人到達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那里的。①瑰怪,瑰麗怪異。②觀,景觀,景象。③罕,少。)[這里用“而”字一轉(zhuǎn),人們游覽的目的都是希望一睹“世之奇?zhèn)ァ⒐骞帧⒎浅V^”,而此種大觀不在“夷以近”“游者眾”的地方,而是在“險以遠”“游者少”的地方。那么,怎樣才能到達此種境界呢?作者先提出第一個條件:“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沒有不達絕頂決不罷休的精神,是不能到達的。]有志矣,不隨以止①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就不會隨從別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的話,還是不能到達。①隨以止:盲目地隨從別人而停止不前。)[先承上說明為什么要“有志”,再引出第二個條件:有力。]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①而無物②以相③之,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隨從別人怠懶松懈,但是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如果沒有外物來輔助他,也還是不能到達的。①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頭昏迷亂的地方;杌,頭昏迷亂。②物:指外力,外物。③相:xiàn?,幫助。)[再引出第三個條件:有物。]然力足以至焉①,于人為可譏②,而在己為有悔③;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④孰能譏之乎?(但是力量足夠到達那里,如果沒有到達的話,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來也是有所悔恨的;竭盡了自己的努力如果沒有到達的話,就可以沒有悔恨的了,難道誰還會譏笑他嗎?①力足以至焉:“焉”后省去“而不至者”之類的話。意思是:力量足以達到那里如果沒有達到的話。②于人為可譏: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于,在。③有悔:有所悔恨的。④其:豈、難道。)[力足以至但沒有至,可譏可悔;盡了志而未至,可以無譏無悔。通過對比強調(diào)三個條件中“志”最重要。]此余之所得①也。(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心得。①所得:所得到的收獲。)[最后一個“得”字呼應段首,歸結(jié)全段。在這里,作者提出到達“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的境界必備的三個條件,并說明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如果說“志”與“力”,指的主觀條件,那么外物“以相之”,說的則是客觀條件。事業(yè)的成功,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都重要,都不可或缺,但是比較起來,哪一個更重要?“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從會不會給人生帶來遺憾的角度說,從有沒有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角度說,“志”是第一位的。王安石既強調(diào)了客觀條件的重要,又特別地強調(diào)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含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第三段,寫游華山洞的心得,這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先借托古人,說古人游覽觀賞,因為“求思之深而無不在”,所以 “往往有得”。以此暗示游褒禪山只要如古人那樣 “求思”,也會“有得”。于是文章以游洞為喻,以“得”為中心,進行逐層論述。用“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比喻某種最高成就的境界。這種境界“人之所罕至”,只有很少的人才可以達到。怎樣才能達到呢?作者提出了三個“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三個“不能至”從反面提出了達到目的的三個必要條件。在提出“志”這個條件時,用雙重否定句強調(diào);在提出“力”和“物”這兩個條件時,又分別把“有志”作為基本前提,也強調(diào)了“有志”。這就揭示了三者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三個條件按照它們的重要性依次排列,這樣便把道理說得清楚、完備而透徹,邏輯十分嚴密。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這一段議論,歸結(jié)到作者思想上的收獲,回應段首。文章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終,前后呼應。

 

這段文字所以有很強的說服力,還在于它緊扣了游洞的實際,不是泛泛而談。例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是對前洞“平曠”,“而記游者甚眾”這個現(xiàn)象的概括!半U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則是自己游后洞生發(fā)出來的感想!坝兄疽,不隨以止也”責備了自己因為無“志”,“遂與之俱出”。“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責備了自己“力尚足以入”卻“隨以怠”。“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責備自己“火尚足以明”,卻未能“極夫游之樂”。最后作者又扣住一個“悔”字進一步展開議論,通過對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盡吾志也而未能至”兩種情況,得出“可譏”“有悔”和 “無譏”“無悔”兩種結(jié)果。這一正一反的兩層意思,突出了“有志”的決定作用,并且提出“盡吾志”的高標準要求,從事物的規(guī)律性歸結(jié)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由于作者的議論完全是從自己游洞實踐中抽象出來的道理,避免了空泛的說教,因此讀起來不僅使人折服,而且使人感到親切生動。

 

    余于仆碑①,又以②悲夫③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④,何可勝⑤道也哉。ㄎ覍τ谀堑乖诘厣系氖忠虼藝@惜那些古代書籍的失傳,后代人弄錯了它流傳的文字,因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的事情,哪能說得完呢、倨捅旱瓜聛淼氖。②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③夫:代詞,那些。④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弄錯了它的流傳文字,因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的情況。謬,使……錯,弄錯。其,指古書。名,指識其本名,這里用作動詞。⑤勝:盡,完全。)此所以①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谥病#ㄟ@就是今天治學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謹慎地選取的緣故了。①所以:表原因。②慎取,謹慎地擇取。)

 

第四段,借仆碑抒發(fā)感慨,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這一段與第一段記仆碑文字和訂正讀音相照應。先由所見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書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訛傳訛!昂慰蓜俚酪苍铡,這是從個別到一般,由“華山”的“音謬”概括出社會上輾轉(zhuǎn)訛誤,相沿失實的普遍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是從具體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偽存真的道理。這段議論一正一反:從反面加以否定,批評“謬其傳而莫能名”;從正面加以肯定,強調(diào)“深思而慎取”。

 

第三、四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游山的心得。作者借古人發(fā)筆,“古人之觀于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那末,作者這次游山,“求思”之后有什么“得”呢?文章寫了兩點,一是游洞之得,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必須要有三個不可缺少的條件,而其中關(guān)鍵的一條是自己有沒有“志”!爸尽笔恰扒笏肌钡哪繕撕蛣恿Α6怯杀l(fā)的聯(lián)想,對待前人的東西,一定要深思而慎取,不能人云亦云。這是“求思”的方法。文章扣住“求思”和“得”三個字盡興發(fā)揮,深刻生動,振聾發(fā)聵。

 

    四人者:廬陵①蕭君圭君玉,長樂②王回深父③,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同游的四個人: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①廬陵,現(xiàn)在江西吉安。②長樂,現(xiàn)在福建長樂。②父:fǔ,通“甫”,古人常在“字”的后面加一“甫”字,下文“平父”“純父”的“父”同。)至和元年①七月某日,臨川王某②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人王某記。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號。②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寫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謄寫時才把姓名寫出。根據(jù)書稿編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樣。)

 

第五段是第三部分,是記游的結(jié)尾,補敘同游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這是寫游記常用的格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62130.html

相關(guān)閱讀:高中語文第六冊重點成語講解總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