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之前數千。張騫到達中亞后,發(fā)現那里已經大量使用中國的竹制品和紡織品。西漢使團鑿開亞、歐、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國地理學家李;舴颐麨“
絲綢之路”
。實際上,就功能而言,還可以叫“
茶葉之路”
、“
瓷器之路”
、“
歐亞使道”
,而且地理上的具體路線也不止一條。歷史上,開辟絲綢之路絕非僅僅出于貿易目的,當時的中原王朝為了鞏固北方邊界的安全,在信息極端閉塞的情況下,憑借傳聞與使團的勇氣和信念,搭建起連接東西文明的橋梁。這個過程既有偶然,
更是必然。絲綢之路盡管曲折,但仍然是連接亞歐大陸最便捷的通道,極大地滋養(yǎng)了東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術條件、自然條件與政治因素,它難以承載大規(guī)模的物質轉運的任務。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絲綢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運所取代。
9
月,習近平總書記完整闡述了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這一構想既與古老的絲綢之路一脈相承,又充分體現了時代特點。在歷史坐標系上,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內涵。
在新技術條件下,絲綢之路具備復興的客觀條件。古老的陸路運輸技術不足以承載產生規(guī)模效益的運輸量。但是鐵路和公路運輸技術的發(fā)展,極大地降低了陸地運輸的成本。據測算,從我國連云港到荷蘭鹿特丹,如果通過絲綢之路,運輸距離可比海運縮短9000
多公里,時間縮短近一個月,運費節(jié)約近四分之一。此外,古絲綢之路必須避開山地與沙漠,路線選擇范圍有限,經濟、社會效益不高。而今天,我們的技術水平已經能把鐵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與古絲綢之路相比,新絲綢之路覆蓋的面積將更廣,路線更密集,也更發(fā)達,從而可以在更廣泛的區(qū)域內把資本與市場串聯(lián)起。新絲綢之路是在新技術條件下,對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復興與拓展。
新絲綢之路構想充分兼顧了國際、國內兩方面的戰(zhàn)略需求。從國際角度看,絲綢之路兩端是當今國際經濟最活躍的兩個主引擎:歐洲聯(lián)盟與環(huán)太平洋經濟帶。絲綢之路沿線大部分國家處在兩個引擎之間的“
塌陷地帶”
,發(fā)展經濟與追求美好生活是該地區(qū)國家與民眾的普遍訴求。這方面的需求與兩大經濟引擎通聯(lián)的需求疊加在一起,共同構筑了絲綢之路復興的國際戰(zhàn)略基礎。從國內角度看,我國當前的發(fā)展需要兼顧地區(qū)平衡,并著力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復興絲綢之路能帶動經濟實力較為薄弱的西部地區(qū),有望形成新的開放前沿。
新絲綢之路設想兼顧政治、經濟、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發(fā)展。中亞地區(qū)處于地緣戰(zhàn)略要沖,又是東西文明的交匯點,更是近惡名昭彰的宗教極端勢力的發(fā)源地。新絲綢之路構想以經濟合作為先導與基石,以政治合作為前提與推進手段,以促進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風險為重要目標,是具有前瞻性的綜合戰(zhàn)略規(guī)劃。
(摘編自 -12
《人民論壇·
學術前沿》)
1
、根據文意,下列關于“
絲綢之路”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
分)
A
.由德國科學家命名的“
絲綢之路”
促進了東西文明的交流,張騫出使西域之前,中亞人已經通過這條路進行竹制品和紡織品的貿易活動。
B
.“
絲綢之路”
也可以稱為“
茶葉之路”
、“
瓷器之路”
、“
歐亞使道”
,它是中原王朝搭建起的連接東西文明的橋梁。
C
.“
絲綢之路”
是連接亞歐大陸最便捷的通道,十分曲折,難以承載大規(guī)模的物質轉運的任務。
D
.開辟“
絲綢之路”
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不僅出于貿易目的,也為了鞏固北方邊界的安全。
2
、下列各項,不屬于表述“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
的內涵的一項是(
)(3
分)
A
.新絲綢之路是在新技術條件下,對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復興與拓展,兩端是歐洲聯(lián)盟與環(huán)太平洋經濟帶。
B
.絲綢之路具備復興的客觀條件,我們的技術水平已經能使新絲綢之路覆蓋的面積更廣,路線更密集,也更發(fā)達。
C
.新絲綢之路的構想需要兼顧地區(qū)平衡,著力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而帶動經濟實力較為薄弱的西部地區(qū)。
D
.新絲綢之路設想兼顧政治、經濟、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發(fā)展,是具有前瞻性的綜合戰(zhàn)略規(guī)劃。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3
分)
A.
古老的絲綢之路滋養(yǎng)了東西文明的交流,而新絲綢之路的構想與它一脈相承,而且充分體現了時代特點。
B.
新絲綢之路構想的國際戰(zhàn)略基礎是絲綢之路沿線大部分國家對發(fā)展經濟與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訴求。
C.
政治合作是新絲綢之路構想的前提與推進手段,而促進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風險則是它的重要目標。
D.
古代絲綢之路被海運所取代,新絲綢之路卻可能因為在運輸距離和運輸時間上優(yōu)于海運,承載能夠產生規(guī)模效益的運輸量。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
、【A
】據原文知中亞人的貿易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而德國地理學家李;舴颐“
絲綢之路”
(即“
這條路”
)是指西漢使團鑿開亞、歐、非三大洲的通道。
2
、【C
】張冠李戴。我國當前的發(fā)展需要兼顧地區(qū)平衡,并著力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
3
、【B
】以偏概全。“
國際戰(zhàn)略基礎”
還包括“
兩大經濟引擎通聯(lián)的需求”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50184.html
相關閱讀:閱讀《讀書的樂趣》
《文章的味道》閱讀答案
季羨林《謙虛與虛偽》閱讀答案
《生活是美好的》閱讀答案
論述類文本閱讀《笑說蟹文之災》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