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談到:很不贊成把古代經(jīng)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jīng)典詩詞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把傳統(tǒng)經(jīng)典詩詞納入青少年語文教材,在海內外引起廣泛熱議和贊賞。
中華經(jīng)典詩詞,無論長篇短章,皆屬中華文化瑰寶,有的已經(jīng)膾炙千載春秋,熏陶滋養(yǎng)過無數(shù)文武俊杰,功莫大焉。如今欣逢國運盛時,且不說詩運當興,詩詞創(chuàng)作的傳承需要詩才;就是從培養(yǎng)青少年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文化品位而言,強化經(jīng)典詩詞的教學和研究亦大有必要。
《聲律啟蒙》是我國古代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代表性啟蒙讀物,其作者為清代的車萬育
柳陰溫課(國畫) 豐子愷作
林岫草書元人楊無咎《畫梅詩》:“開卷見橫枝,逃禪不可期。忽思霜月夜,獨坐小窗時!
【功積少年跬步來】
自古學詩宜少年,無論將來名列何科人才,啟蒙學詩,自古亦然。一則讀詩朗朗上口,易學便記;二則由詩識字,辨聲解韻,知事明理,不但能激活創(chuàng)造性思維,還能自幼養(yǎng)成談吐優(yōu)雅、聲調適韻合節(jié)的好習慣。中華古典詩歌文學的傳統(tǒng)教育從少年開始,這是一份獨特的"營養(yǎng)餐",俗語說"開口奶要吃好",少年能否早慧不負期待,習詩的童子功不可忽視。
眾所周知,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其寓教思想的核心是"文、行、忠、信"。四者以文為先。"文",包括詩、書、禮、樂。縱觀歷史,凡詩學大盛、巨星璀璨的時代,小詩星也會頻頻閃亮登場。大約詩歌文學人才的云蒸霞蔚,多是傳統(tǒng)文化得天時地利人和弘揚發(fā)展的一種標志,故《易經(jīng)》曰"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
我國傳統(tǒng)的少兒啟蒙教育,稱作蒙學,一般以父兄或者蒙館傳教為主。家庭優(yōu)裕的,聘請高才居家教授,吃點"小灶",即今稱"一對一"。學童日后是否成才,關鍵在于師長的學識教法以及學童的刻苦與靈悟,與何等蒙學似無絕對的關系,寒門苦讀異才崛起的,歷代皆不罕見。
蒙館風氣,唐朝已然。幼童重在識字誦讀詩文,詩教有千家詩、神童詩和《千字文》(屬韻文類)等。據(jù)明代《讕言長語》,當時學童所誦,除膾炙千秋的唐宋詩外,歷代的神童詩也是上好教材。適合學童誦讀的歷代小詩精品多多,例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唐?李白),"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唐?賈島),"一從何處起?初自幼時名。昨夜山中夢,梅花雪乍晴"(元?程文海),"不知誰抱鏡?掛在白云岑。萬壑照成雪,梅花寒一林"(清?許遂)等,都容易上口,誦讀難忘,由此初識聲律詩法和體會詩情美意,等同登門入室。
少年有詩才的,被稱作神童。若以唐朝為例,詩壇神童甚多。初唐詩人楊炯少小聰慧,十二歲舉神童,授官校書郎;權德輿"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韓愈自述"七歲讀書,十三而能文";杜甫自報"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白居易更厲害,七個月時已經(jīng)能指認"之""無"二字。這些詩人有否狂吹,搞今人的"自我炒作",無須探究,因為從他們后來詩歌文學的成就看,古今讀者對其少年的天資宿慧,大都寧信其有,故疑之奈何。
神童得地靈人杰沾溉,素為地方標榜榮耀,必報鄉(xiāng)賢逐級向上舉薦,通過逐級面試,甚可驚動朝廷。清世明時,大都比較重視"神童試",擢拔者有功,弄虛作偽者有罪。據(jù)明代廖道南《殿閣詞林記》云,《大明會典》規(guī)定"各處舉到幼童,奉旨送本院讀書習字,月給米食,內閣稽考課業(yè),俟有成效,奏請擢用",即是說,舉薦的神童都有生活補貼待遇,經(jīng)稽考測試,學業(yè)真有成效者,還可以奏請擢用。這種據(jù)實保舉形成制度,逐級優(yōu)選,當能獲得優(yōu)秀人才,故"始自正統(tǒng)初兵部尚書程信之子敏政,及楊一清、李東陽,成化末崇仁洪鍾七歲善書,有司以奇童薦,命入翰林院充秀才,讀中?書",后來俱成臺閣棟梁,其實首功正在蒔育幼苗時的慘淡經(jīng)營。
神童之中,功積跬步,"少壯工夫老始成"(宋?陸游),日后果然龍騰虎躍者皆是社稷的文武棟梁,含糊不得。據(jù)宋《記篡淵海》《邵氏聞見錄》,北宋神童王元之(王禹?)七八歲時,一日巧逢畢士安太守,畢太守欲考其詩功,知其家以磨面粉為生,令作《磨》詩。元之即賦一首曰:"但存心里正,無愁眼下遲。若人輕著力,便是轉身時。"小詩借題發(fā)揮,寓意雋永,雖然有祈求機會和愿待轉身高踔的希望,卻不卑不亢,儒雅昂揚。畢公當然讀得明白,"大奇之,留于子弟間講學"。后來有次恰逢席間,畢公出上句"鸚鵡能言爭似鳳",坐客皆未能對出下句,畢公只好寫于隔屏待補。王元之見之,即刻以眼前物屬對,執(zhí)筆書出"蜘蛛雖巧不如蠶",主客驚倒,嘆其"經(jīng)綸之才","遂加衣冠,呼為小友"。此聯(lián)歸物(名)對,四物幸會一處,已經(jīng)少見,又"鸚鵡"的部首"鳥"與"蜘蛛"部首"蟲",雙雙巧對工整,洵非易事。
后來王元之果成棟梁之材,又有蘇州少年劉少逸拜謁事。當時劉少逸十一歲,文思精敏,由老師潘閬相攜去拜見王元之和吳縣縣令羅思純。二公已名重當時,但恐少年所作隱有代筆,定要當場測試,方式是"出題聯(lián)句",但得立見分曉。吳公先出一題曰"無風煙焰直"命聯(lián)句,少逸對"有月竹陰寒";又出七言"日移竹影侵棋局",少逸即對"風遞花香入酒樽"。接著,王元之出題"風雨江城暮"與"一回酒渴思吞海",少逸聯(lián)句"波濤海寺秋"與"幾度詩狂欲上天"。如此數(shù)十聯(lián)來去,劉少逸皆敏捷應對無誤,二公驚異,至聞于朝,賜劉少逸進士及第。
南唐李烈祖原為徐溫養(yǎng)子,年九歲詠燈作詩,出手不凡。詩曰:"一點分明值萬金,開時惟怕冷風侵。主人若也勤挑撥,敢向尊前不盡心?"此詩隱意,殊可深味。明是詠燈,實傳心曲,著實感人。借燈說話,意思是若得養(yǎng)父愛憐培養(yǎng),自己也會像燈芯般竭盡心力孝敬養(yǎng)父。徐溫讀詩后嘆賞其詩筆老到,"遂不以常兒遇之"(不再以普通小兒看待他)。
代有神童,是國風文運興隆之喜,佳例舉不勝舉。晚唐丞相崔鉉少年時,曾隨父親拜謁過大書畫家韓?。韓公指架上鷹令當場作詩,崔鉉得詩曰:"天邊心膽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絳人?"因是架上鷹,雖有"天邊心膽",氣魄宏大,卻無奈足下鞲羈,尚不能自由展翅凌云,故言"欲擬飛騰未有因"。"未有因"句,意在句外(給我一個可以飛騰立功的理由和機會),最要細心讀來。所以,后半首虛擬設問,試探一問"不知誰是解絳人",欲求韓公提攜卻儒雅含蓄,借題發(fā)揮巧妙又曲婉不媚,信有志氣才氣。
接受過詩學啟蒙的,長大未必都是李杜蘇黃,但少年得句,可采可傳,幸逢詩籍輯錄下來,能激越后生子的志氣,也是蔚然民族文化之盛的好事。唐朝以神童召試的有一名七歲的繆氏子,在殿上當場作得七絕《賦新月》,頗得唐玄宗贊許。詩曰:"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小詩寫得氣格高邁,句句沾題寫那纖纖弓月并隱約推出自己,暗示現(xiàn)在人小志高,正待日后成就。體物自況,抒發(fā)志向,偏又情景恰合,應屬難得。
同類詩題可作較量的,當選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所錄的八歲神童蘇福作的《初一月》。相比唐朝繆氏子的《賦新月》,似不相讓。蘇福詩曰:"氣朔盈虛又一初,嫦娥底事半分無?卻于無處分明有,恰似先天太極圖。"詩以少年天真之心寫初月,立意新穎。首句照題,次句質疑,以不見嫦娥說初月不盈,第三句接次句的"無"虛說"無處分明有"(無中生有法),欲以想象補全初月的缺處;如此順水暗轉,結句遂將那看見的和未看見的月,憑空合喻為一幅太極圖,得前人未曾道語。王世貞認為蘇福此詩令詩壇高手陳白沙、莊定山"白首操觚,未必能勝",評價甚高。惜乎蘇福14歲而夭,也是仲永之憾!峨S園詩話》稱蘇福詠月詩繼上述《初一月》后又逐日作至《三十月》,計三十首,皆聲情可采,信乎大才。
逢著少年詩才,不可虛譽哄抬致其捧殺,適時勉勵"強學力行"(韓愈語),方是恪守嚴師之道。如此勉圖進益,給少年詩才掌聲鼓勵,但不打包票,不予虛諾,比起現(xiàn)今高費"少年國學班"承諾"熟讀五十首就會做絕句"的虛餌誘魚云云,反倒實在。當然,也有不少聰慧學童初善作詩,后來因各種原因失去機會而終歸平淡,留下星運不濟的遺憾;或有不少"仲永",高帽子戴多了,遭遇捧殺累殺,以至才盡不幸而夭折者,只得寄夢來世。若以成功論道,詩歌啟蒙對少兒開拓創(chuàng)造性思維(包括形象思維、聯(lián)想思維等)有太多的補益,豈能因噎廢食,概以少兒學詩得句為不宜,F(xiàn)今寧可以英語奧數(shù)和各種才藝特長課輪番高壓少年,卻不思以詩學啟蒙少年頤養(yǎng)靜心、陶冶情操者甚多。與其強行"熟化"一批批惶惶奔鯽,不如執(zhí)著傳統(tǒng)結合先進教學,培養(yǎng)一批批彬彬文才。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給兒子韓昶寫過一首"勸讀"詩,"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說人之所以為人,須得通讀詩書后方能恪勤尊禮而腹不空虛,否則無異于衣冠馬牛。話說得難聽,但忠言逆耳,受用有益。其實,傳統(tǒng)蒙學不僅讀詩書,也包括教育少年"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只要有志者自幼磨礪,嚼得菜根,闊步在后,百事皆可期待。
【學詩第一功夫:依字屬對】
傳統(tǒng)詩學啟蒙,是培養(yǎng)少年人才基本功的入門必經(jīng)。除辨別四聲外,通常分兩步走,即"依字屬對"和"先讀后解"。方法科學否,可以探討,但經(jīng)世歷代,確實培育了吾國文化史上無數(shù)文武雋才。
"依字屬對",又稱字詞對仗,可以跟"先讀后解"同時進行。幼童學詩自屬對始,先背誦"對對歌",諸如"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云云。屬對,通常從單字始,譬如先生出"日"(天相類,仄聲),學生對之"云(天相類,平聲)、溪(地物類,平聲)、鳥(動物類,仄聲)","云、溪"皆勝。單字過關,就學習作雙字對、三字對,譬如出"亭柳、梅花、三岔路、疏松掛月",對之"雨窗、塔影、幾聲蟬、密竹流風",都算過關。循序漸進,學會了屬對和辨別常用字的四聲,就可以結合分合、列錦、設色等簡單的詩法學習作詩。問過當今詩文界的許多詩家詞人,言及"開口奶"和童子功,都會以親身經(jīng)歷作證,認為"依字屬對"對詩學啟蒙確實行之有效。
因傳統(tǒng)教育認定"依字屬對"是作詩為文的"出門第一功夫",所以傳統(tǒng)的"童子試"都必須先測試屬對能力,歷代沿襲不易。例如明代湖南茶陵四歲能作大字楷書的李東陽以神童薦朝廷事,就很有代表性。小東陽進宮后,內侍扶他邁大殿門檻,笑道"神童腳短",小東陽仰面應對"天子門高",斷不讓人小看。稍長,李東陽和安徽休寧程敏政又以神童舉薦于京。方朝見,恰逢直隸(北直隸指京師及周邊地區(qū),南直隸指蘇皖地區(qū))進貢螃蟹進宮;噬霞闯錾下(lián)"螃蟹渾身甲胄"試之。小敏政對"鳳凰遍體文章",小東陽對"蜘蛛滿腹經(jīng)綸"。二童所對,字義協(xié)聲偏旁俱一一工對,文采情懷旖旎可想。后來,李東陽入閣拜相而經(jīng)濟天下,程敏政最后成為翰林學士,皆經(jīng)綸文章名世。評論者認為,二人少年時的精彩對句,顯露才華時已經(jīng)預言騰達。其實,"預言騰達"未必,不過日后事業(yè)大成還得靠奮進和機遇,茍獲成功,偶然寓伏必然,也順理成章。此事,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卷四?)等可檢,料無虛傳。
少年正式拜師,傳統(tǒng)測試學子詩文功力的慣常作法是"依字屬對"和"命題作詩"。少年思路敏捷,想象力豐富,少有陳規(guī)俗套,所謂"心宇寬闊,成人不及"。據(jù)近人徐珂《清稗類鈔》記番禺莊有恭,幼有神童之譽。其家與鎮(zhèn)粵將軍的衙門比鄰。有一天放風箏,風箏落到將軍府的內院。因其年幼,衙役也沒注意,故徑步直入,也無人阻止。此際,將軍方與客人對弈,見陌生小孩神格非凡,問他"童子何來?"莊說來取風箏。將軍又問:"曾讀書否?曾屬對否?"小有恭答:"屬對,小事。何難之有?"將軍又問"能對幾字?"答:"一字能之,百字亦能之。"將軍認為其言夸大,立即指廳壁一張畫幅命對,出聯(lián)曰:"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小有恭指桌上棋局道"即此間一局棋,便可對矣",隨即對出下聯(lián):"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臨場不驚,任意所適,功夫儼如文壇老將,好生了得。及長,值乾隆選才,初獲廷試第一,授修撰至福建巡撫,應非偶然。
清咸豐年間,寶山神童蔣敦復(字劍人)六七歲時,塾師指硯池邊的"墨"令他作單字對,蔣立即應聲曰"泉"。因當時正值蔣學習單字對的初級階段,要求同類字相對即可,塾師認為器物類的"墨"對地物類的"泉",不夠標準,命蔣敦復重作。蔣反問塾師:"白水對黑土,何謂不工?"塾師大奇。因為蔣敦復不但能用異類字對出,而且還能用"析字法"將二字析開("墨"析作"黑土","泉"析作"白水")后作對;其靈心獨運且端嚴深致如此,實非老手不可為。屬對是作詩的第一門檻,功夫最不可或缺。蔣敦復后來成了著名詞人,著《芬陀利室詞》和《樂律指南》,也是"功積少年跬步來"。
【培養(yǎng)基本詩功:先讀后解】
其次,解讀美聲美意美法,不妨從少年始。結合讀詩,初授詩法,先讀后解是培養(yǎng)基本詩功的一種頗具成效的啟蒙方法。成就一個天才,聰慧并非絕對的因素;穎悟、才學、勤奮和方法,甚至幸逢良師,都不可少?吹叫≡娦堑某晒Γ瑧撓胂蟮贸龀晒竺娴钠D苦付出。譬如背誦詩文,死記硬背是一種讀法,終不如先生以詩法著力啟發(fā)其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最后"發(fā)蘊而飛滯"(發(fā)其蘊志,放其情感!段男牡颀垺氛Z),愈見點撥之功。例如能將"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背個滾瓜爛熟,又便怎樣?如果有先生點撥授法,讀出"兩個黃鸝"是兩個點,"一行白鷺"是一條線;春日景色無奇不有,無物不美,杜甫不可能也沒必要都寫,只選擇了兩個點和一條線來經(jīng)營詩境空間,這就足夠。讀詩解悟,果獲識見,無異于慧燭長明。由學至悟,在舉一反三、溫故知新的過程中養(yǎng)眼養(yǎng)心,也逐漸積淀了技巧的那份功力。如果用這個常見的"點線經(jīng)營法"去觀照"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居然讀出詩中"白日"是點,自上落下,而"黃河"是線,正在由西往東;或者再進一步發(fā)現(xiàn)"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原來是由"大漠"(面)和"孤煙"(線),"長河"(線)和"落日"(點),分別加以"直"和"圓"組構而成的(詩家稱作"雙字列錦加字"),那就小徹小悟了。
讀詩的方法很多,南北各家俱有擅長,不要只認準一個滾瓜爛熟。浙閩地區(qū)過去還有一種應讀,"就詩說法",簡單易學。現(xiàn)在新加坡教少兒讀詩常用此法。例如先生問"竹喧??因何故啊",學生齊誦"竹喧??歸浣女";先生又問"蓮動??因何事啊",學生齊誦"蓮動??下漁舟"。如此,學生可知因果倒置法。日后逢著"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唐?張九齡)等,大都不點自通。
傳統(tǒng)詩教的很多方法,是千百年教育的淬礪積淀的經(jīng)驗,教師中大有軼才引領風騷,不可小覷。啟蒙詩教讀美聲美意,再結合講習一些簡單的詩法,啟智養(yǎng)眼,方得博不溺心。詩法的點撥,可以使少年在很多未曾晤面的詩句之間建立"思維橋",若果靈犀一點,遂得豁然開朗。此法通會他法,不難會通以求超勝;否則學一法則一法,泥舟止水,便是呆法。學得好的,例如方有上述"點線經(jīng)營詩境空間"的領悟,日后讀到"寒鴉飛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隋煬帝)、"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唐?李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竹徑旁通沽酒寺,桃花亂點釣魚船"(明?陳獻章)等句,愈知詩筆真如畫筆,那飛鴉孤帆蜻蜓落花皆畫中點,那流水長江荷莖竹徑盡畫中線。"思維橋"的精彩連接,點線縱橫俱成美意,自有無師醒悟之妙。
人生的綠色閱讀,不妨從夢想起飛的少年開始。少年最宜學詩,一旦入門得句,大都清新可喜,這與童眼觀察,童心體味,終以童言無忌而天真道出,大有關系。少年脫口吐秀,不關堆垛不倚雕琢,只關性靈,當然難能可貴?磥恚斀窦耐堷P的父母,何不洞開詩窗,讓孩子們放飛理想,去翱翔充滿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的文學天地,在人生初始的起跑線上培育好一顆優(yōu)雅的詩心。
(作者系中華詩詞研究院顧問、教授 林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753844.html
相關閱讀:七年級上學期歷史學生輔導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