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中學數學新課標與素質教育的關系,認為要貫徹落實新課標,廣大中學數學教師要轉變教師角色,重新定位師生關系,重視教學方式方法的更新,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服務。
關鍵詞:新課標;素質教育;中學數學;創(chuàng)新
我們常為一個頗為尷尬的話題爭論不休,那就是我們參加中學生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往往是摘金奪銀。無限風光,而我們的這些高材生經過大學四年甚至研究生三年或者更多的深造,到目前為止卻始終與諾貝爾獎無緣!案叻值湍堋,這是我們不愿承認卻不得不承認的客觀事實。楊振寧先生回顧在美國的學習、生活時說,他的老師泰勒教授幾乎每天都提出一些問題,盡管這些問題十有八九最終站不住腳,但剩下的一兩個問題往往能引出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創(chuàng)意、新的發(fā)明,把課堂變成學生好奇心的引發(fā)地和自由發(fā)問的場所,應該是優(yōu)秀教育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要適應21世紀科技飛速發(fā)展的形勢,滿足社會全面多元的需要,我們實行了多年的傳統(tǒng)數學教育模式、教育方式需要改革。如果再繼續(xù)因循守舊,單純地傳授知識而不重視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與國際數學教育的距離將會越來越大。突破傳統(tǒng)的數學教育模式,探索新的數學教學方法,全面提高中學生的數學素質,已是我們目前中學數學教育的當務之急。
中學數學教育新課程標準,是在充分吸收國際課程改革經驗和我國數學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制定的,它拓寬了數學領域,改進了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和情緒體驗,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貫徹中學數學教育新課程標準,對于改變當前中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特別是改變學生“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將起到十分現(xiàn)實而積極的作用。教師作為實施新課改,落實新課標的主體力量,是新課標的執(zhí)行者、實踐者與研究者,每一項教學改革如果缺少了教師的積極參與,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廣大中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課改中去,迎接挑戰(zhàn),與時俱進。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使我國中學數學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發(fā)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等方面的變化,必然對教師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發(fā)現(xiàn)、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組織學生營造和保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等:引導者是指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探究所需的先前經驗,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核心進行探索等:合作者是指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氛圍中受到激勵和鼓舞,得到指導和建議!敖M織者、合作者、引導者”,新課標讓我們的數學教師由一個單純的“演說家”變成了身兼數職的“總導演”。因而要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學數學教師,在許多方面必須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教師首先要成為一個研究者。教師成為研究者目前已成為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趨勢。過去我們的數學教師對教材、教參有較多的依賴性,隨著課程綜合性伸縮性的加大。一個中學數學教師如果只是滿足于課本知識的傳授,那么這對于學生還是教師自己都是不利的。新課程標準給教師留下了能夠發(fā)揮的廣闊空間,他們可以不拘泥于課本,可以更多地融入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會教書,而且要會設計和開展課程,懂得如何教書。教師的工作對象是處于動態(tài)的人,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一套標準的既定模式,教學工作必然是永遠充滿著未知因素,永遠需要研究的態(tài)度。
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墩n改》指出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xiàn)狀。新課程呼喚綜合型教師,這就要求數學教師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僅要掌握數學學科知識,還需要掌握數學教育理論、科學藝術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知識。只有獲得比學生更豐富詳盡的信息和資料,才能吸引學生多樣的興趣,應對新課程的教學。比如當前蓬勃興起的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學生充分發(fā)揮認知主體作用、學會學習、使知識和技能內化為素質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廣大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其直觀形象、豐富多彩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將教學引向深入。加強對一些落后地區(qū)的數學教師和一些老教師使用多媒體或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教學的培訓,應該被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列入議事日程。
二、師生關系的重新定位
《課改》中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是適應新課程的一項措施。教師與學生都屬于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交流。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tài)度、需要、興趣、價值觀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guī)范等,在交流中實現(xiàn)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使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學,逐步轉變?yōu)閹熒ソ袒W,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通過真誠交流,讓師生關系成為培養(yǎng)學生人格健康與和諧發(fā)展的場所。以期實現(xiàn)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態(tài)度的全面發(fā)展。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角色將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要積極地觀察,認真地感受學習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并給予恰當的指導。還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新課程中的課堂學習內容,將不僅是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必將融合其中。將使教師高高在上的地位發(fā)生變化,教師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位置”。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提供把學生置于問題情景中的機會,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的與自己已有知識的聯(lián)系,營造一個互相合作激勵探索加深理解的氛圍。鼓勵學生參與活動,表達交流,并分享成功的喜悅。
三、教學方式、方法的更新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數學教學能力。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師具有正確計算、邏輯思維、數學語言、數學解題、識圖畫圖、分析教材、組織教材、板書設計、制作教具的能力,為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數學教師還要掌握新的技能,如具備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的能力,具備課程的設計、整合開發(fā)的能力,具備廣泛利用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等。
《課改》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發(fā)性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也不得以成人的眼光對學生的解答作出判斷,要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結論是怎樣歸納得到的。數學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空間,給學生主動參與,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有中學數學教師讓學生走上講臺,就探索出了一條素質教育的新路子。在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把握好、引導好的前提下,讓學生走上講臺,體現(xiàn)了教師教學的藝術性和創(chuàng)造性。此舉對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上課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都是行之有效而且意義深遠的。
《課改》中強調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如何獲得和掌握知識的過程和方法。學生的學習往往經歷感知——概括——應用的認識過程。普遍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科學探索過程是一致的,都是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才華個性和創(chuàng)造成果的過程。因此我們強調學習過程,就是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取新知的體驗。如在數學定理公式的教學中,教師不應該過早地給出結論,而要讓學生參與到結論的探索、發(fā)現(xiàn)、推導的過程,領悟其中的數學思想,使學生能主動地去接受這個結論。在數學定義教學中,我們也不能簡單地下定義,而應當引導學生感受或領悟隱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數學思想。比如說,講到“負數”的定義時,我們可以這樣問學生:現(xiàn)在的氣溫是20℃,而到晚上是零下5℃,問這一天最高氣溫比最低氣溫高多少?學生知道應該用減法,可能也知道結果是25℃,但是20℃-5℃不能得出這結果啊。這就引出了負數及其表示方法。教師再用一條豎軸在黑板上演示一下,學生就會明白其中奧妙。為了加深印象,還可以更進一步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舉一兩個實例。頭腦靈活的學生講到電線桿其實在地下面還埋有一截,這下面的一截就像是氣溫的零下多少度一樣。如此我們的數學思想才能滲透到教學之中,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之中,為以后的創(chuàng)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貫徹實施中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其目標就是要推行素質教育,改變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落后狀況,在提升中學數學教師整體素質的前提下,通過全新的方式、方法,理論、理念,使學生的數學素質、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高。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需要有能力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中學數學教師責無旁貸地要擔當起為培養(yǎng)這些人才打下堅實基礎的重任。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要求我們廣大中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上具有全新的教育質量觀、人才觀,將素質教育的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數學教學工作中去,為培養(yǎng)新世紀的高素質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源:233網校論文中心,作者:林盛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832599.html
相關閱讀:以愛心激發(fā)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