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省綿竹中學 龔志華
韓愈的《師說》是一篇充滿批判精神的文章,其批判的勇氣、批判的態(tài)度、批判的精神和批判的思維技能都值得我們引導學生學習。
《師說》的批判性思維教學,不能空泛行之,要結合文本內(nèi)容并知人論世來展開。
首先我們要了解《師說》的寫作背景,感受韓愈的批判性精神。
一是寫作緣起。這是韓愈任四門博士時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夸贊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時,好學于師”。
不僅如此,此文還是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針對的是六朝以來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浮靡之風。
二是社會背景。在唐代的士大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稁熣f》則是對“士大夫之族”的這種錯誤的觀念的批判。
面對世俗高舉旗幟,是需要相當?shù)呐杏職馀c精神的。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有這樣一段話:
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
韓愈成了世人眼中的“狂人”,其實他不過是“求真”的勇士。
韓愈此舉,表現(xiàn)出求真的執(zhí)著堅決態(tài)度和無畏黑暗世俗的反抗精神,還體現(xiàn)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了解這些,目的是多少增強一些學生的批判性精神,包括思想的獨立、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批判的自信和社會的使命等。
接下來,梳理文本內(nèi)容與議論方法,繼續(xù)感受韓愈的批判性精神,并學習他的批判性思維技能。
開篇第一段韓愈便旗幟鮮明地指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看法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
第二段以感慨發(fā)端,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盡吐不平之氣。韓先生先慨嘆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領起下文對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接著運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分析。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把為子“擇師而教之”,自己卻不愿甚至恥于從師作對比,指出“今之眾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比較,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xiàn)象,批判了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這一段不僅對比分析,還深入地挖掘了“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根源:“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第三段,韓先生以孔子從師作范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舉孔子之例加以論述,具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論,這既是對前文有關從師學習態(tài)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將師生之間的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第四段,韓先生以“李氏子蟠”從師學習的事例,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以李蟠作為當時后生晚輩從師求學的范例,對李蟠加以勉勵,對當時求學的人則是一種號召。
最后,總結本文在批判性思維技能方面值得學習的地方:
1、社會現(xiàn)象的分析與把握能力。一是追根溯源,深挖原因,讓批判具有深刻性;二是多方比較,有理有據(jù),讓批判具有可靠性;三是針鋒相對,觀點獨到,讓批判具有建設性。
2、社會現(xiàn)象的評價能力。一要高屋建瓴,找好標準;二要陳述可靠,推理合理;三要方法妥切,令人信服。
3、社會問題解決能力。一是找到方法,二是實踐驗證。
要讓學生知道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具有綜合性的高級能力,需要的不僅是思維本身,還包括閱歷、識見、眼光等。
還要讓學生知道,不僅要善批判,而且還要懂得建設。建設是一種更為理想的批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729861.html
相關閱讀:高考最后2天語文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