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教學中,個別幼兒的聽辨能力還是很強,如:姚嘉陽、徐夏研等小朋友來到小貓家后,拿起口香糖瓶搖了幾下,就猜出里面是錢;金相亦小朋友一拿到藥瓶,在耳朵旁搖晃幾下,就脫口而出:“是米!”看來我真是低估了這些孩子,我以為聽辯各種東西發(fā)出的聲音對他們來說肯定很難的,因此,我還把它定位在教學的難點上。而幼兒在聽辨蠶豆的時候,幼兒都猜不出來,有部分幼兒還猜想是小石頭。我想可能幼兒接觸和聽到小石頭的機會比蠶豆多吧!在我的帶領下,小朋友們很快到小貓、小雞、小鴨的家做好了客,看到孩子們探索的欲望還是這么強烈,我改變了原來的設計,提供了幼兒自由選擇小動物家的機會,再一次仔細聽辨一下硬幣、蠶豆、米在各種瓶子里發(fā)出的聲音。而這個隨機的設計我認為還是很好的,因為幼兒們還是很專注地搖晃著、聽著,沒有小朋友分散注意力的,這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蛇是有一點點遺憾,可能是他們太專注手中的瓶子了,我讓他們與同伴說一說、交流一下,只有個別幼兒這樣做了,大部分幼兒還是自顧自地玩,這也是小班幼兒的特點吧。但作為老師要引起重視,在日常教學中盡量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幼兒大膽交流。
為了讓幼兒始終保持活潑、愉快的積極情緒,真正做到了玩中樂,玩中學。我還通過聽辨打擊樂器的聲音來引起幼兒的注意力,在讓幼兒聽一聽,猜一猜的環(huán)節(jié)中,幼兒的興致很濃。當幼兒聽辨小鈴的聲音有什么不同時,個別幼兒回答大小不同。我心在想:哎呀,他們可能看在手勢上,沒有區(qū)分聲音的響和輕。后來,還有小朋友在回答大和小時,我忽然明白了,他們在回答聲音的大和小,我也就很自然地引到聲音的快和慢中去了。為了讓幼兒的知識經(jīng)驗有一個新的提升——放進東西的瓶子不但能發(fā)出聲音,還可以當作打擊樂器。我又用小朋友剛才玩過的瓶子示范為曲子伴奏一次,再請幼兒每人到小動物家拿兩個瓶子,跟著我一起為曲子伴奏。這時,我看到孩子們的神情是那么地專注,我還看到朱伊吟、張如月、孟浩佳等小朋友做得特別認真,每個節(jié)奏都很合拍。這為生成另外幼兒感興趣的教學活動做好了鋪墊。
讓繪畫活動更加具有游戲性
《鼠小弟的小背心》課后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er/249371.html
相關閱讀: